2023年,光伏行业迎来残酷的价格回调。上游硅料产能疯狂扩张,带动硅片及电池片价格断崖式下跌。英发睿能的业绩如同坐上过山车:2023年营收冲上104.9亿元,次年却暴跌58.5%至43.6亿元;更触目惊心的是,2023年还盈利9.2亿元,2024年竟亏损3.2亿元。
行业“自杀式扩产”已成公开秘密。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全行业利润率被持续压缩,英发睿能自己也承认:“若下游需求无法消化产能,将面临价格战与盈利崩塌”。当全行业都在赌“对手先死”,英发睿能的“技术优势”在价格屠刀前不堪一击。
英发睿能的命脉被少数供应商死死拿捏。2022-2023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超52%,最大供应商一度吃掉近1/4的采购额。更致命的是,原材料成本占总销售成本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硅片、金属浆料等价格如同坐上火箭——2023年原材料成本暴涨85%,但同年营收增幅仅持平,利润空间被直接碾碎。
供应链风险已赤裸裸写在账上:一旦核心供应商“断供”,英发睿能连替代方案都拿不出。所谓“未遭遇重大短缺”的往绩,在行业产能过剩的今天,更像是一张随时过期的保险单。
英发睿能的客户名单堪称“高危名单”。2023年,前五大客户贡献56.5%收入,最大客户独占24.4%。这种依赖如同吸毒——短期业绩光鲜,但一旦大客户转向或压价,公司立刻失血。
2024年的数据已露端倪: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骤降至39.6%,最大客户份额腰斩至12.2%。客户流失背后,是行业价格战下客户忠诚度的瓦解。当巨头们都在“价比三家”,英发睿能的护城河究竟在哪里?
流动负债净额持续恶化,2025年4月已达20.9亿元,较2023年的13.3亿元暴涨57%;
贸易应付款及票据高达31.5亿元,短期借款5.1亿元,而账上现金能否覆盖?招股书讳莫如深;
海外收入占比从3.2%飙至24.5%,汇率波动直接吞噬利润——2025年前4个月汇兑亏损1980万元,同比激增23倍。
更讽刺的是,公司一边欠着供应商巨款,一边却预付4375万元购买设备。这种“赊账进货、现金囤货”的操作,在行业寒冬中无异于自杀。
英发睿能在中国境内102,774平方米的租赁厂房竟未办理登记,包括办公室与员工宿舍。按《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每处未登记租赁最高可罚1万元。若全部处罚,潜在罚金可达百万元级——这对本就脆弱的现金流无异于雪上加霜。
尽管公司辩称“未登记不影响合同效力”,但各地执法案例显示,公安机关对未登记租户的罚款已成常态(如北京丰台区对单套未登记房东罚款200元)。政策合规的“灰犀牛”,随时可能冲锋。
聚焦光伏电池片生产,上游采购硅片、金属浆料,下游供应组件厂商。采用“以销定产+库存缓冲”模式,但库存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15天暴增至2025年的63天,暴露产销失衡风险。
产能布局优势:印尼基地规避美国贸易壁垒,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升至10.7%;
然而,在行业全链条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这些“优势”能否转化为持续盈利,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当潮水退去,英发睿能或许只是又一个裸泳者。
Copyright © 2012-2019 某某网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琼ICP备88889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