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1 00:53:45
新闻联播主持人都与自媒体合作,给他们吆喝去了?你在网上看到的新闻联播主持人,不仅可能是假冒的,连发布的账号都可能是高仿的。
明明只是个人注册的自媒体号,却要在头像、名称、简介上做文章,努力装扮成新闻媒体的模样;明明没有新闻采编和发布的资质,却以“观察网”“新闻网”等名头招摇网络,屡屡发布所谓“新闻”。更有甚者,把公众熟知的权威新闻栏目图片、主持人照片当作“自产报道”的素材道具,或狐假虎威,增加报道可信度;或制造“标题党”,混淆视听……“李鬼”媒体的种种伪装手法,可谓肆无忌惮、恶劣至极。
驱动“李鬼”频频招摇的,无非一个“利”字。他们根本就没有新闻真实的概念,也不在乎被碰瓷者的感受,图的只是关注度及背后产生的流量费、广告费,乃至“敲竹杠”的黑金利益。看起来,“李鬼”发布的只是几篇文章、几段视频,但其对社会生态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对于被碰瓷的媒体来说,“李鬼”招摇撞骗,损害媒体声誉和形象。媒体即使想要维权,也颇为困难。对公众而言,“李鬼”发布的信息,往往极具迷惑性、误导性和煽动性。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偏信误信,不知不觉被诱导购买各类产品,最终遭受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李鬼”的横行,让网络信息秩序陷入混沌,严重透支媒体公信力。
多年以来,仿冒媒体的“李鬼”账号就已被纳入整治视野。相关部门对“李鬼”查了一批又一批,也推出了“红V标识”等认证亮牌措施。然而,各类“李鬼”媒体号依旧暗流涌动、打而不绝。公众辨别力差,自然是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李鬼”账号造假、碰瓷的成本低、收益高,被查处后代价大多是禁言封号,大不了再重新起号。
对“李鬼”媒体的打击整治,需要持续和常态化。与此同时,要真正压实相关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平台不能老等着被点名通报,而要把审核把关的责任落实落细。诸如“黑龙江新闻观察网”“互联网新闻网”“瞭新社”等账号,高度碰瓷新闻媒体,本不应该轻易通过审核注册并持续发布“新闻”。一些网络平台在审核过程中是不知道不掌握,还是为了流量而睁只眼闭只眼?平台不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交叉验证、动态追踪,掐灭一些人狡兔三窟、另起炉灶的心思。
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愈加可贵,真实权威的信息不能成为奢侈品。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不容“李鬼”媒体继续招摇,更不会坐视“李鬼”作妖,透支媒体公信力。
Copyright © 2012-2019 某某网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琼ICP备88889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