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4 05:28:4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张小亮 温鑫源 中青在线记者 赵晓阳)在北京平谷的丘陵果园,每到采收季便面临“运输困境”——窄路纵横、陡坡遍布,过去果农两人抬一筐果实,半天下来腰杆都直不起来。“必须让机器帮果农‘省力’!”带着这样的想法,中国农业大学刘平义副教授团队成员带着在实验室里打磨多年的“机器帮手”来到刘家店村的蟠桃种植园。
农大团队研制的这款丘陵山区果园自跟随仿形运输车采用两组纵向平衡悬架系统和一组串联横摆式悬架系统,具有自适应调节能力,使得底盘在极限范围内能适应地形变化,各车轮与地面实时接触,可减小路面冲击对车身的影响,降低水果的损伤。同时采用UWB跟随技术实现底盘自动跟随人走、多车跟随,人机协作,在加速、减速、转弯等情况下实现平稳跟随,人行车走,自动适配速度和步伐,提高生产效率。
8月的甘肃民勤,沙漠腹地的地表温度已突破40摄氏度,滚烫的沙粒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在这样的环境中,农大团队成员顶着烈日调试着两台特殊机器——“新型沙漠移动机器人”和“草障铺设装备”。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重要屏障。这里沙丘连绵、地表松软,地形复杂多变。“我们研发的新型沙漠移动机器人,是专门为这类复杂地形量身打造的。”博士生张小亮介绍,该机器人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可自由调节的机械增力装置”。它在常规轮式底盘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增加了转动导杆辅助驱动机构,使机器人不仅能在松软沙面上快速行进,还能轻松翻越与轮胎直径相当的各种障碍。
如果说沙漠移动机器人解决了治沙设备在沙海中的“行路难”问题,那另一台草障铺设装备则精准破解了人工与传统机械作业“效率低”的痛点。在民勤县四方墩治沙基地的沙漠上,这台机器沿着预设路线稳稳行进,即便脚下是坑洼不平的沙地,机身在仿形机构的调节下始终保持平稳,铺草机构如同有了“准星”,将草帘子、芦苇秆种进沙层。
Copyright © 2012-2019 某某网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琼ICP备88889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