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7 20:19:47
陕西师范大学“青语燎原”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26日至8月2日在河北省正定县开展为期七天的推普志愿服务活动。团队由来自不同学院的13位同学组成,他们知行合一,分工合作,各显其长,从师大走向县乡,也将推普的星火撒向孩子们的远方……
在2024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提出:“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持续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正是着眼于破解城乡、区域间语言能力不平衡这一关键瓶颈。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既有深厚革命传统与丰富文化积淀,又见证着历史发展奇迹。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运筹帷幄、筹划兼顾,带领正定人民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如今,正定县一马当先走上富裕之路,迎来八方宾客,其红色基因依然熠熠生辉,滋养着这片土地。
陕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教育公平、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使命。“青语燎原”推普志愿服务队积极响应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选择正定县作为实践基地,努力将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为推普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与青春活力。
实践团队分别在正定县文化馆和高平村地道战遗址开展活动。成员们在正定县文化馆给小朋友们讲解普通话基本常识与如何用普通话讲好红色故事,助力乡村振兴。在孩子们注满热望的眼眸中和稚嫩的声音里,无疑藏着这座城市未来的模样——既扎根于乡土,又向着更广阔的世界生长。成员们教给孩子标准的发音,也是在帮他们读懂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让红色记忆借着语言的翅膀高翔,代代传承。
在正定县高平村的地道战遗址,队员们亲自走进抗战时期村民们一铲一铲挖出的地道,仅体验了十几分钟便已大汗淋漓、腰酸背痛。大家很难想象那时的人们是怎样在这样潮湿低矮、昏黄逼仄的环境中骁勇作战的,唯有感慨这悲壮不朽的英雄史诗!随后,团队成员去往地道战纪念馆听讲解员热情生动的介绍,并偶遇了四位来自谈固小学的小朋友,几位成员与他们一行参观并采访互动。小朋友们飘扬的红领巾和纪念馆鲜红的底色相融,当四人一齐向英雄敬礼之时,只觉心下热浪翻滚……
时流如驶,七天的实践圆满结束,当团队成员离开正定县,走出这方红色的热土,心下有不舍,心中是收获。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推普小队的成员们向村民讲解了以普通话讲好红色故事,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亦在参观实践中收获颇丰,更加坚定了以吾辈星星之火助力伟大复兴燎原盛景的青春梦想!
八月的一天,我坐了连夜的火车赶到石家庄正定县高平村,参观那座承载着历史沉重记忆的地道战遗址。这次的“沉浸式”体验,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感受到了先辈们的顽强精神。
在安全员的引导下,我们戴上了安全帽,开始了地道之旅。地道的总长度超过六百米,我们沿着幽暗狭窄的地下通道,弯腰前行。我摸着墙壁,感受到一股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力量,心中不禁涌现出对先烈们的深深敬仰。
时间无情,但先烈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代代相传。这次实践不仅是对先烈的敬意,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今天的行程像一条穿梭于时空的线,一头连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一头系着历史深处的回响。语言让我们连接彼此,历史让我们认清来路。当孩子们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当更多人走进这些遗址,那些曾经的苦难与抗争,便会化作滋养未来的力量。这或许就是今天最深的感悟: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让过去的光,照亮脚下的路!
在手绘图片的过程中,我无数次被照片中的景物震撼。阴暗的地道、稚嫩的面庞、厚重的石碑……这些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次推普活动既有红色基因传承的厚重深沉,更响应时代号召,将普通话的种子播向那些迫切需要的地方。
语言是连接文化的桥梁。遗址提醒我们不忘来路,责任激励我们奋发向前。未来,希望我们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更是文明的薪火;青语燎原,以普通话为炬,点燃的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照亮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璀璨星河!实践中,团队深耕红色场景教学,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讲述革命故事,让标准语音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在乡土沃野上续写语言与文明的盛大交响!
本文作者:赵培然 张栩嘉 姚奕卓 聂艺晨 陈一焯 朱小溪 秦璐 吴青莲 陈铄奕
Copyright © 2012-2019 某某网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琼ICP备88889999号